第三百二十六章 交换_远东1938
笔趣阁 > 远东1938 > 第三百二十六章 交换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三百二十六章 交换

  “白教授打报告要求返回抗战前线?”

  刘开放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此人的脾气很火爆,医学院的领导多次向他提出意见,本人还是我行我素,好在白求恩的医术精湛,特别是野战救护水平很高,刘开放不仅包容了他的教学方式,还给予了相当高的待遇,没想到,依然留不住人。

  “他要求这批进修学员结业后,就跟他们一起回国。”

  沈云低声解释道:“我们队伍上最缺的除了枪支弹药就是医生和药品,白教授请求我们支援一批最急需的西药,特别是抗感染的盘尼西林。”

  “可以。”

  刘开放的干脆让她一愣:“真的可以?”

  “你是担心货款的问题吧。”

  “嗯。”

  组织上是个什么情况她不用想也知道,但是要对方白出钱支援,先不说现不现实,也不符合纪律,抗联与对方的合作一直是相对平等的,除了她们十个,并不存在单方面支援的情况,因此,她一直都没有向刘开放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,但并不代表心里没想过。

  刘开放能理解她的想法,滨海区的生活条件连来到这里的美国人都惊叹不已,更何况是国内。

  “我想货款可以这样结算,一部分是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各国的援华捐助,这部分是要换成物资运回国内的,目前来说,从美国到远东再经外蒙入境是一条比较安全的通道,甚至有些物资可以直接在我们这里购买,成本会低得多,有这个条件在,我们对于物资的分配应该有发言权了吧,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,当然应该得到援助,另一部分,可以采用交换的方式,比如人材,白求恩教授是我们需要的医学人材,他在这里的教学可以培养更多的战场医生,这样吧,一年的交换期,一年后如果他还要求回部队,我们肯定放行,一年交换期换取200支盘尼西林西林瓶粉剂。”

  还能这样算?没有人比她更清楚200支盘尼西林值多少钱了,沈云一下子高兴起来,滨海区缺少有经验的干部,而延安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革命圣地,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大量知识青年争先前往,这种吸引力是滨海区最缺少的,毕竟表面上他们还是苏俄的领地,不好现在就打出太过民族性的倾向。

  于是经双方在电报中商议,由延安派遣一批有经验的干部到滨海区,充实各个部门的领导,他们的工作将变成边区最急需的物资,枪支弹药和药品等等,当然了人选是有要求的,必须是像白求恩这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,这样的人在边区也是不多的,但还是被抽调出来,因为物资才是最急需的。

  来自于八路军总部的刘文华和龚维航夫妻成为其中的一员,前者曾在德国柏林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,正好可以参与滨海区的水利工程建设,后者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,出身名门,能说流利的英语和日语,更是滨海区最为缺少的语言人材,马上就被聘请为国立远东大学的教师,负责学生的英语教学。

  两人新婚不久,龚维航原本是要调到重庆工作的,新的形势让她得以再度与丈夫重逢,这次远东之行被总部的人戏称为“红色蜜月”,羞涩之余心中不免有些期待,毕竟对于华共党员来说,苏俄才是心目中的革命圣地。

  从延安出发赶赴远东的一行百余人先是到了内蒙,再从内蒙骑马经过边境来到外蒙,然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西伯利亚大铁路,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它的终点站,一下车就让夫妇俩吃了一惊。

  “这里是俄国?”

  爱人的疑问刘文华也是大惑不解,站台上人来人往的很多白人男女,虽然俄国人也是西洋人种,外表上却是有着细微区别的,哪怕外表上看不出,语言却是骗不得人的,他们说得分明是英语,而且是不同于伦敦的美式英语。

  等到了远东大学,这里不仅有俄国教师,还有大量的美国人,反而像她这样精通英语和汉语的教师不多,除了给学生们上英语课,她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专业知识,这种老师与学生共坐一堂的奇特景象,也成为了远东大学的一景。

  有时候,刘文华很羡慕爱人的生活,他并不是羡慕大学里的安逸,而是可以继续学习新的知识,华夏多么需要新知识啊,党组织就更需要了,可是他没有办法去大学里做一个教师,在农闲时的秋冬时节,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,他这样留过洋的水利专家,正是滨海区需要的专业人材,不光没法进大学教书,平时还要满地跑,指导本地的农民(这里叫做公社社员)开挖水渠、灌溉、防洪、疏通,被人叫做“刘专家”,比起在八路军总路的工作,这里的事情更符合他的专业,原本以为是为苏俄人工作,既然是组织上的安排,接受就是了,没想到,这里的社员全都是华夏人!

  比起在大学里的爱人,刘文华可以接触到的社会面要多得多,全滨海区一共有715个公社,遍布全区各地,他的工作量可想而知,从调研到实践,组织上没有给他多少缓冲的时间,一到地方就是干,各个公社组织起500到上千名劳力,在他的指挥下投入繁重的劳动中,与边区相比,这里的农民吃得好、穿得好,身体强壮干劲足,使用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,从最普通的铁锹、铁铲子到手摇葫芦(起重)、履带式拖拉机,每个公社至少有一台拖拉机。

  也就是说,这里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。

  汉字、汉话、华夏人,刘文华每次都觉得像是在梦里,实际上,边区农民就是做梦也不可能梦到这样的情形,大米、白面、各种物资敞开供应,人们用劳动换取生活所需的一切,苏俄在远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实践,为华夏党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前景,这不是做梦,而是可以实现的。

  未来的华夏,应该就像这里的一千多万华夏人一样过上好日子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63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6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